赵旭阳说:结对之后,即便只是聊聊天,也能帮助疏解焦虑心情。
一门大咖云集的在线课程张继明作为授课教师之一的传染病学在线课程可谓大咖云集。前线抗疫不是放松教学的理由当记者联系上身处武汉前线的张继明,已是晚上十点,此时张继明还在忙着撰写一份院感防控报告。
我们都是从学生过来的,尽力为学生答疑解惑是老师的责任。这门课程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领衔,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感染学科领域的专家,从以病人为中心出发,结合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相关内容,讲述经典传染病的故事。其实我提的问题大概几分钟就能回答完,但是张教授还很细致地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我们又延伸讨论了很多其他问题,他还和我分享之前的一些病例这是我人生中非常不平凡的一刻。张文宏以一贯风趣幽默的语气描述,只要有抢救病人,我们就要到场,但凌云他无时无刻不在现场。
对于一名党员来说,‘火线入党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要求。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张欣驰。病人的病毒核酸结果最终为阴性,但这段经历成了曾义林职业生涯中宝贵的一幕。
1月31日,干静静接到任务需要进入应急病房。和家人团圆的日子对这里的很多医生护士们来说是个未知数。因为戴着呼吸机不能表达,护士们都会仔细观察。她相信,在这么多强大的支持下,一定能打赢这场战。
身为公卫中心掌门人的朱同玉,早在疫情初期,就以高度的专业敏锐,要求全体公卫人提高警觉,进入战备状态。在医院发出前往隔离病房工作的集结号时,她第一时间就报名了。
她问大女儿,最喜欢吃什么味道的汤圆。这声感谢,让所有的医护人员觉得,再辛苦也值了。为患者筑起最后一道生命防线撤机。在对他们进行治疗的同时,王梅一直努力给患者带去信心,告诉他们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传染性不低,但是致病性重症和死亡率并不高。
他的妻子也是公卫中心的护士,同样具备重症护理经验。李锋说,ECMO是为进一步治疗或为器官功能恢复争取时间而使用的治疗手段,简单说就是把不堪重负的心、肺暂时替换掉,它的功能是让人先活下来,而不是治病,更不能杀毒。李锋、张晓林医生在厚重的防护服外面套上了绿色的手术服,同时佩戴了正压呼吸器,两层手套外,又加上了无菌手套。王杰被分配在收治轻症患者为主的A1应急病房。
每天和专家组一起讨论患者情况,为每位患者制定详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干静静回忆,最辛苦的一天是在2月6日,上午九点多进应急病房开展透析治疗,直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离开。
好在,开展ECMO技术一年多来,公卫中心的这支团队已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仅用3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上机,比预计快了一倍。目前,两人只能通过视频交流。
从那一刻起,吃住全在楼内。他说,工作难度最高也是风险最大的护理工作就是给患者排痰,所以就需要佩戴正压呼吸器。有患者还会说:请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王梅说,因为这种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出院时他们不能亲自去送,但是有的患者离开隔离病房后,会要求转达谢意。出现重症患者后,他被调入应急病房。晚上,还要参加上海抗击疫情指挥部的视频会议,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当天情况,参与研判形势,确定工作步骤。渐渐地,很多病人的情绪稳定了下来。
责任在那里,有一种马上想冲进去救病人,和病毒战争的使命感。自疫情一开始,这里便采取集中全市优势专科和专家、实行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努力成为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坚强防线,成为城市公共卫生的安全屏障。
干静静麻利地做着准备。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将收治到我们医院,马上就要进入隔离病房工作。
这里是上海市防控新冠肺炎的桥头堡,是医疗救治的主战场。身为共产党员的他立刻答应下来。
上午九点半,干静静一如既往地仔细穿上防护服、穿上短套鞋、长套鞋,戴好护目镜,和一起的护士相互检查是否做好防护的一切准备后,她跨进了应急病房。一直调皮捣蛋的女儿沉默了几秒,回答道:是想念的味道。当天工作接近尾声的王梅简单地收拾了下,便随即前往隔离病房,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市公卫中心A3大楼隔离病房的医生。八天后,那位使用ECMO的患者明显好转,顺利撤机。
写这封信,就是想对大家表示感谢。晚上七八点实在熬不住了,出来过一次上厕所。
2月7日,公卫中心的A3应急病房传来好消息,病情危重的25岁男性患者小朱(化名),经历了八个日日夜夜,转危为安。与疫情赛跑,他每天都要参加医疗小组讨论会,了解每位病人的最新情况。
疫情暴发以来,李锋一直在病房驻守,参与医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需要透析的病人已经在等着她。
1月30日凌晨, A3应急病房火速收治了从A1转运来的小朱。不敢有一点马虎,要保护好自己,更要保护好患者,希望他们都能健健康康走出这里。由于此前接触的病人大多是心脏病患者,老年人多,他积累了许多和老年人沟通的经验,这一次也派上了用场。吴元浩说:这样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ECMO是抢救垂危生命的顶尖技术。每天下班脱下防护服时,全身都已经湿透了,脸上都被勒出了深深的印子……我们全体医务人员确实非常辛苦,但是为了大上海的安全,这点苦是值得的。
隔离病房里的护士男团在公卫中心,还有一群默默坚守岗位的护士男团,他们全程参与确诊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除了要有精湛的技术外,还要承担各类重体力劳动。市公卫临床中心拥有4台ECMO设备,可充分应对平时的抢救工作。
他说,现在防护措施越来越好,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完善,相信一定会早日战胜疫情。第一位走进市公卫中心隔离病房的医生1月20日下午4点半左右,公卫中心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王梅突然接到了来自医院的紧急电话。